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挖财早知道
1981年8月17日,持有现金10.6元,负债35.45元……你可能很难想象,今年64岁的湖北崇阳县铜钟乡农民沈怀德,会对自己几十年前的资产状况一清二楚。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异于常人,而且那时候别说手机记账,连电脑都没人用。
沈怀德能了解自己的资产明细,完全是因为过去36年,他始终保持着手工记账的习惯!每年一本,如今已经记了36本。记账起初是为了避免夫妻矛盾,现在已经成了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挖财君认识不少已经用手机记了五六年账的朋友,一直很佩服他们持之以恒的生活态度,然而跟这位【记账之神】相比,真是不得不感叹小巫见大巫了。

翻看自己过去36年的账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用沈怀德自己的话来说:日子在一天一天地过好。如今的他,儿孙满堂,家有平房两栋,年收入近8万元。
账本中的猪肉
记了36年的账本,当然是很有内涵的,比如猪肉价格的变化,在沈怀德的账本中颇为值得玩味。
“那时很困难,日子得一分一分算着过。猪肉是上好的食物,一斤猪肉才1.2元。”
沈怀德还说,有时候家里买不起肉,就找人借点,他的账本里还有借肉还肉的记录。“以前买肉都是一斤两斤地割,不像现在一买就是上十斤。”
而现在呢,挖财君一比吓一跳:一斤猪肉价格已经摸高到了20元。36年对比,物价上涨了约20倍!
但老沈很乐观:36年间物资的丰富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又何止20倍呢?
账本中的人情
哪一年生了小儿子,哪一年生了大女儿,孩子们上学又交了多少学费,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经历,在老沈的账本里一笔都没拉下。
你可能觉得,过去36年里沈家支出最大的账务一定是孩子们的抚养。然而事实是,在农村,养孩子花的钱还不及人情账:
在老沈的账本里,80年代末期,他送礼一般在20元以内;90年代中后期,消费变高,单笔人情账增加到了50元左右;本世纪初达到了100元,如今最高一笔则达到了4000元。
2015年,沈家全年收入7.6468万元,人情支出1.7728万元,占了收入的近四分之一。“没有办法,农村亲戚多,大家都这样。”老沈说。
老沈在担心什么?
挖财君毫不怀疑,未来的几十年,老沈还会把记账这个好习惯保持下去。
不过这难免还是会让人有一丝隐忧——对普通人来说,堆积如山的36年的账本已经很不容易保存了,谁能保证未来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手写数据、资产明细的账本不会遗失、散落呢?
不是挖财君乌鸦嘴,相信没有谁比老沈更担心他的账本的保管问题了。
所以挖财君觉得,我们还是要拥抱变化,拥抱移动互联网,记个放心账——

环保、易携带、可以随时记录、数据不会丢失、还能帮老沈自动运算并生成收支分析图表,提供对家庭财务健康更有益的信息,这样的挖财记账App,用过大家都懂的。
如果有的时候懒得动弹,挖财还可以通过绑定银行流水等方式帮老沈自动记账,让他多一点时间享受退休生活。
时代在变,人们记账的方式也在变,挖财君也承认,以沈怀德64岁的高龄,可能很难再接受手机记账的方式了,但随着国内老百姓理财意识的提高,使用移动记账软件进行记账,其实已经成为了愈发主流的趋势。
纸上的情怀固然可贵,但埋头走路的同时,我们也要抬头看天不是?如果说36年太久,那么7岁的挖财记账App,期待和大家一同见证未来的每一笔旅程。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