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兰恒敏
现在许多上市公司都在这么干:一方面将自有的闲置资金借给银行做理财,一方面又发布定增公告,从机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用于某某项目的建设。自己的钱借出去,还要从别人手里“借”钱———上市公司到底是缺钱,还是不缺钱?它们为什么这么干?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经济大形势比较艰难,做实业赚钱很不容易。如果将自有资金借给银行,可以获得2%-3%的稳定收益。如果这些钱用来做实业,说不定还赚不到2%的利润,因此上市公司很热衷于做理财。但是把钱借出去,手头紧了(譬如流动资金紧张)怎么办?它们就通过定向增发向机构筹集。请注意,上市公司从机构“借”到的钱,不需要支付本金和利息(即不是债权关系,而是股权关系),上市公司付出的代价是股权被稀释。整体而言,对上市公司是有利的。
据上证资讯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有663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购买理财产品,共计涉及理财产品个数达到6540个,累计认购金额已超过5400亿元。应该说,这个资金量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上市公司以“资产荒”为由购买理财产品或是无奈之举,但其本质是资金的“脱实向虚”。上市公司“脱实向虚”不仅与监管思路背道而驰,最根本的弊端则是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尽管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并未被明令禁止,但鉴于一些上市公司存在一边再融资一边理财的现象,监管层在再融资审核过程中予以关注。
以爱建集团为例,今年9月,爱建集团发布公告称,为提高公司闲置资金效益,拟以自有资金5900万元认购爱建信托发行的“爱建信托-中梁房地产基金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二期)。
基于上述情况,监管层在最新的再融资审核中要求爱建集团结合本次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补充披露本次定增的融资必要性,是否符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十条的相关规定,即“除金融类企业外,本次募集资金使用项目不得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以买卖有价证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类似的还有神州数码。公司今年6月披露,拟定增募资4.19亿元,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但根据公司财报,截至2015年末公司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近1亿元。针对上述情况,监管层要求公司保荐机构说明本次偿还银行贷款是否与现有资产、业务规模相匹配,是否可能用于财务性投资,以及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合规等。
监管层的意图是:如果爱建集团和神州数码通过定增(即非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不是投入实业,而是用来理财等,就不批准它们的定增计划。
但是这里有个漏洞:如果上市公司先把本来应该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作为“闲置资金”借出去理财,再借口“项目建设资金紧张”要求定增募集资金,就可以很方便地规避“定增资金不得用于理财”的规定。这个漏洞需要尽快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