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子女到园区生活的“随迁老人”有很多。有没有什么办法让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异地生活?近年来,都市社区充分调动内外资源,推出《社区服务卡》,让老人按需参与,提升了随迁老人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人生地疏:到哪找个老玩伴?
68岁的沈阿姨是去年跟随儿子从盐城老家正式搬到都市花园的。在此之前,沈阿姨也曾有过一次在苏州居住的经历,不过那一次时间非常短。
谈及家庭生活条件,沈阿姨说,他们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儿子和儿媳都是企业中层领导,日子过得不差。但第一次来到苏州,沈阿姨总觉得城里人应该比较好接触,毕竟大家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谁知她每次下楼或上楼,邻居们都紧闭大门,有时在楼道口遇到邻居,她给人家一个微笑,但对方理都不理。而这在沈阿姨老家农村里,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我们老家端着碗吃饭,都可以串门,没想到城里跟我们农村不一样。”沈阿姨说,她和老伴住了三个月,人生地疏,连个要好的邻居也没有。三个月后,她和老伴觉得不习惯这种城市生活,又回到了老家盐城。
小小卡片:串起左邻右里情
目前,都市社区共有户籍居民4300余人,截至2017年3月,跟随子女随迁到园区的老人有200余人。如何让这些随迁老人有认同感、归属感?社工们也在思考着。
“其实我们不需要什么大福利,有时一个小小的关心足够了。”沈阿姨跟记者介绍,2016年,儿媳妇生二胎,沈阿姨和老伴为了照顾晚辈的生活确定长期定居苏州。恰好,都市社区的社工朱婷在上门走访时,给沈阿姨递来一张《社区服务卡》。卡上除了印有社区联系电话和地址,还有各种社区团队的信息。“舞蹈队、音乐队、书画班等都有。我当时就开心极了。”沈阿姨说,她年轻时就喜欢跳舞。拿到社区服务卡的第二天,沈阿姨就跟舞蹈队的田锦娣阿姨联系,并加入舞蹈队。如今,沈阿姨认识了舞蹈队的30多位邻居,还加入社区志愿团队,每天忙完家务事后,沈阿姨就跟一群阿姨串门聊天。
舒心生活:不分“东西南北中”
“随迁老人虽然是跟子女来生活的,但他们也是和谐社区很重要的一部分。”昨天,都市社区书记潘小云说,为了给随迁老人提供精准化、人性化服务,都市社区根据老人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类:年龄较小健康的老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社区舞蹈队、合唱队、腰鼓队、时装队等13个团队。对上了年纪、腿脚可以走的随迁老人,开设“乐龄聊吧”,请专门的志愿者服务他们,给老人烧水读报,大家在一起聊天,排解精神寂寞;对已经走不出家门的老人,社工定期上门走访或电话回访,及时掌握老人的动态。
潘小云介绍,每逢传统节日或节气,社区还举办“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给随迁老人送去节日礼物。根据老人的需求,社区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都市美摄影班”等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每周都请爱心成员单位的爱心医生给老人量血压,定期请牙科医生和眼科医生来社区义诊,给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升了随迁老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社区为我们老人考虑得很周到,不管是哪里人,来到都市花园都是一家人。”田锦娣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