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拍摄神农架优美风光
新华网武汉11月23日电(连迅 毛丽菲)位于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因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炎帝神农氏而得名。昔日神农已逝去,如今神农的后人在神农文化涵养下,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争做建设长江中游生态文明示范带排头兵,力争把神农架创建成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神农架优美风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神农架相传是炎帝神农故里。后人将神农丰功伟绩归纳八条: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认为,炎帝神农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代表,在炎帝神农领导的农耕时代,人们在农耕中体察和形成的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念,值得我们更好地传承。
在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上,及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炎帝神农的后人们曾走了一段弯路。20世纪60年代,神农架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木材供应基地,伐木经济热火朝天,生态环境却遭到巨大破坏。90年代,神农架开始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坚定推行自然生态保护,开启了“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自我救赎之路。
据神农架林区政府区长李发平介绍,为了保护好神农架这片珍贵的生态绿洲,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于21世纪初划定开发红线,全面停止天然林砍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林区开展“绿满荆楚”神农架行动,实行封山育林、生态修复造林、村庄和道路绿化等措施,引导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012年起,林区党委政府决定不再审批水电和矿产开发项目,有序实施减量管理。神农架水利电力局总工程师张永强介绍:“目前已经关闭了6座小水电,未来5年,还要再关闭30座小水电。”神农架告别机械轰鸣,终归宁静。
施实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后,神农架林区森林年净增长量29万立方米,覆盖率超过90%。今年7月17日,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神农架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李发平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神农架人已从生态保护中尝到甜头。2011年至2015年,神农架年游客接待量从300万人次攀升到80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由不到10亿元增加到31.5亿元。神农架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2元,年均增长1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7632元,年均增长13.3%。

生活在神农架的金丝猴

返回神农架生活的大熊猫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神农架也是动植物的天堂,在这里生长着不少国宝级动植物。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一些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国宝金丝猴就是典型。
历史上金丝猴的足迹遍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等地。由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导致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和数量也越来越小。上世纪九十年代,经系统性地普查神农架金丝猴只剩500只左右。
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特别喜欢吃的是一种寄生在松树上叫松萝的植物。随着冬季来临气温下降,神农架万木萧条,山上能供金丝猴吃的食物急剧减少。若下大雪,金丝猴就找不到东西吃。而且,神农架的冬季长达6个月。每年冬天,一些弱小的金丝猴会因为缺少食物、耐不住严寒而死去。
神农架科考人员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通过人工补食等科学手段,让金丝猴走出了茫茫原始森林,重临烟火人间。如今生活在神农架的金丝猴总量达到了1300多只,是目前中国境内数量最多的一支金丝猴群体。
野生派油画理论创始人、代表画家梁相斌以绘画金丝猴见长。在他的画笔下,神农架的金丝猴无惧人类,生活安逸,眼神空灵。“神农架是金丝猴的天堂,在这里人类是金丝猴的朋友,人类和动物做到了和谐相处,共生共存。”梁相斌说。
除了金丝猴,国宝大熊猫也重返神农架。今年10月24日晚,大熊猫“奥运”和“韵韵”抵达神农架,住进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官门山的“新家”。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兆华介绍说,神农架是野生大熊猫的重要历史分布区之一,直到清光绪年间,它们才彻底从这片土地消失。神农架的气候、植被、地形等条件,都适合大熊猫的生存。“神农架的竹源性资源非常丰富,完全能够满足一个大熊猫种群的生存需要,神农架理论上可养活9600只大熊猫。”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办副主任喻杰说,“奥运”和“韵韵”大熊猫在神农架至少居住5年。待时机成熟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适时在神农架建立大熊猫繁育基地。“届时神农架将再现成群的大熊猫酣睡竹林间、戏水山涧下的自然景观”。
为了让动植物在这里更好地生长生存,神农架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了华中物种基因库、金丝猴生境保护与恢复、名贵药材种植、生物多样性保护天敌孕育库等项目。推进大熊猫展养繁育基地和大九湖湿地珍禽繁育基地建设。
2015年12月,神农架林区发布最新的自然资源“体检报告”显示:神农架现今分布高等植物3684种、脊椎动物544种、昆虫4358种,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分别增加445种、45种、1120种。

神农架林区承办中国长江论坛“涵养文化长江”分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纵论长江文化建设,共话神农架文化发展。
繁荣文化幸福生活
神农架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了一部民间唱本《黑暗传》,以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叙说中国古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其特征近似神话史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填补了华中地区没有发现过长篇神话史诗的空白。
神农架民间文化丰富,堂戏是神农架土家地方经典剧种之一。过去,大凡遇婚嫁、寿辰、乔迁、庆典等,神农架当地“名门望族”都要请戏班登堂渲染喜庆氛围,锣鼓一响,四乡八邻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偶尔差演员,戏迷们也能上台客串一把。
近几年来,在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古老的堂戏又重新在当地兴起。林区党委政府组织老艺人以老带新,成立业余演出队为群众演出。出生堂戏世家的王宏萱老人说,堂戏的表演既有京剧的角色器乐,又有川剧的脸谱服饰;唱腔融入了川剧的柔和细腻,秦腔的高亢粗犷,楚剧的幽默诙谐;剧情贴近生活,演员观众经常互动,深受观众喜爱。“如今老艺人焕发青春,青年人朝气蓬勃,不少村民也学会了唱堂戏。堂戏已成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盛筵”。
近几年,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酒坊、榨坊、糖坊、面坊、豆腐坊和巴人寨、堂戏台,让巴人生活再现与低碳环保理念融为一体。新建神农坛神农茶社、节气园、药园,常态化开展祭祀旅游文化演出,使神农文化持续传承。还建成了地质馆、奇石馆、生物馆、科考馆、野人馆、书画馆、民俗馆7个主题馆及学术厅、接待厅、4D影院和环幕影院。组建了梆鼓演艺公司,推出了《蓝桥戏水》、《土家古怪古》、《山乡火炮火辣辣》等系列节目,全景演绎神农架的民俗风情。
为进一步繁荣神农架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11月20日,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承办了中国长江论坛“涵养文化长江”分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涵养文化长江、探索千古神农”这一主题纵论长江文化建设,共话神农架文化发展。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昔日炎帝神农氏为了部落生存和发展品尝百草,驯化野猪、野牛、野羊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冒险,这需要很大的献身和创新精神。现在的神农架人民继承了炎帝神农氏的献身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和发扬神农文化,神农架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