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日本女学者岩泽知子(Tomoko Iwasawa)在其用英文完成的神话学著作《日本神话中的“灵”这个概念》(Tama in Japanese Myth)中指出,日本儒学大师荻生徂徕(1666-1728)的儒学传播工作之所以能够在德川幕府的帮助下做得风生水起,客观上乃是因为德川家族在终结了日本战国的乱世之后,分封制的农业生产方式能使大量劳动力有所安顿,日本国内的人心也随之安定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大师对于特定社会等级制度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想描绘,就与日本人民的所见所闻有着较大的重合度,这也就使得当时日本特定的生产方式与儒学的意识形态之间产生了积极的正反馈。而随着日本人口增多以及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迅速向阶级矛盾方向转化,儒家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的说明力自然开始急剧下降。而这一点,也在客观上解释了为何当时日本会兴起一些对儒学的挑战性意识形态——比如更强调日本本土文化本源性的本居宣长(1730-1801)的“国学”(日本语境的“国学”与该词在中国语境中的含义不同,请读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