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提出“低欲望社会”概念以来,围绕日本“低欲望”社会形态的讨论,不绝于耳。
什么是低欲望社会呢?简单说,便是这个社会中的人,失去奋斗意志、不愿付出、甚至自我降级生活需求。
他们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彻底“躺平”。
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低欲望,而是高欲望、低满足,是一种经济压力重压下、对生活的退而求其次。
不结婚,可以不断追求快餐的爱情;不生娃,可以一个人花所有挣到的钱;不买房,可以租住各种房子。
而如今,在中国社会中,频繁地出现内卷、躺平、打工人等热词,也揭示出中国人和日本年轻人相似的经济困境。
这也引出了时代之问:中国,会重蹈日本所谓“低欲望社会”的覆辙吗?

第一篇章:低欲望社会因何而生?
低欲望社会不是偶发性的,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其一,意识的转变。
低欲望一代的日本,普遍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步入失去的三十年,但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科技发达。
这一代人是成长与优渥环境下的,并不需为衣食发愁,也深刻地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影响。
他们重视自己的感受,拒绝背负社会责任,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否定集体存在意义,甚至将集体视为剥削个人的存在。
其二,经济的压力。
在经济泡沫破裂前,日本夫妻通常在有了孩子后,按揭买房,慢慢还房贷,与目下的中国小夫妻相似。
但房价的一落千丈,使得日本年轻人,将买房视为“傻子才干的事儿”。
他们热爱东京涩谷的繁华和声色犬马,厌恶郊区的平淡偏僻,因而宁可租住在繁华地段的逼仄房间,也不愿远离城市。
换言之,不买房,恰恰是放不下欲望。
其三,文化的嬗变。
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出现了“御宅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宅男。
宅男文化大行其道。宅男们在家玩游戏、上网、看动漫、科幻小说,彻底断绝了社交联系。
而科技把一切娱乐放在了网络上,足不出户,也可满足娱乐需求。宅文化的本质,便是切断人的社会性,责任、义务、家庭、国家等社会性概念,便消失在这些宅文化信徒的意识中了。

第二篇章:中日情状几多相似?
剖析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
一是意识转变,个人主义压倒集体主义;
二是经济压力,短期欲望压倒长期规划;
三是文化善变,佛系文化压倒奋斗文化。
横向比较地看,我国与日本在社会环境上几多相似?
过去的四十年,迅速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国家变迁也制造了文化割裂与经济断层。
美式自由主义席卷而来,已是社会中坚的80后、90后群体,正是在自由主义滥觞下长大的。个性和自由,成为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经济压力更是排山倒海,且不说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单是房价,就是一座可把年轻人压住五百年的“五指山。”

文化嬗变更是具有断代性的。
50后、60后所信奉的劳动至上、为国奋斗的理念,在年轻一代出现断层。在996的高强工作制度下,年轻人开始推崇摸鱼文化、躺平文化、佛系文化,而宅,也已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文化的断层也是直观的,比如,着名时尚人士苏岑在接受采访时,全然不理解年轻人挂在口头上的“内卷”。
“奋斗干嘛呢,反正也买不起房”“房都买不起,还结什么婚?”“我自己还是孩子,怎么敢生孩子……”
类似的论调充斥网络,也揭示出这代年轻人的生活之痛。而这种迷茫与痛苦,与日本又何其相似?

第三篇章:高欲望与低欲望差别在哪儿?
显然,中国还远没内卷到日本的程度。不过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高欲望社会是什么样呢?
大前研一给出的解释是:在一个典型的高欲望社会中,人们不用加班,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可以去结婚、生娃,经营家庭。
这是极其有趣的解释,大前研一直截了当地把“低欲望社会”归咎于“工作。”
说白了,低欲望心理是现代工业化社会下超时工作、压力大、挣钱难的心理映射。

普遍来说,城市居民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工作时间的延长,势必对家庭生活时间的挤占,也因此出现“丧偶式婚姻”、“诈尸式育儿”等现象。
结婚率的持续走低、离婚率的持续走高,也是明证。2018年,民政部公布的粗结婚率和离婚率分别为7.3‰、3.2‰。
再说得深一些,人们之所以陷入拒绝奋斗、推崇躺平的“低欲状态”,其根本是工作对人性的倾轧,再说白一些,是人们失去了劳动的意义、工作的意义。
“加班多、结婚迟、生育少”,表面上看是一个社会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文化问题。
以史为鉴:为何人民之前,要加上劳动?
因为劳动本身的意义,才赋予了人之为人的价值。而劳动意义的失序,则使人无暇也无力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国家价值。
这才是奋斗失去感召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