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文化 > 正文
   
 
恢复繁体字才能救传统文化?冯小刚发出建议,易中天抛出四字回应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1-06-09 21:38  来源:历史芷天
 
 

  汉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诞生到如今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其中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便是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简化。

  现如今我们接触到的都是简化之后的汉字,而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依旧还使用原来的繁体字。但是对于汉字的简化,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觉得,汉字简化之后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觉得简化之后的汉字并不能代替使用上千年之久的繁体字。

  然而也有的文豪认为,简化汉字是必经的阶段,若是不进行汉字的简化,那么国民的文化水平就不可能提升,后面这种观点正是鲁迅先生所支持的观点。

  事实上很多人都觉得汉字的简化意义非凡,因为简化之后的汉字书写更加方便,更方便人们记忆,也会大大的降低汉字的书写难度。尤其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小孩而言,要想学会过去的繁体字是很困难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专家和名人都希望恢复繁体字呢?他们究竟是为中华文化考虑,还是只是想要彰显自己的“文化水平”呢?

  冯小刚就大力支持恢复繁体字,某些专家学者也觉得应该恢复繁体字,易中天抛出四字回应,这些观点究竟背后有怎样的理由呢?

  一、简体字的“三宗罪”

  很多人提议废除繁体字,无非是出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第一点就是简体字会阉割汉字的文化内涵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最初的汉字都是古人仿造具体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才变成现在的模样。

  因此每个汉字后面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若是仅仅为了使用起来简单而对汉字进行简化,就会割裂汉字原本的文化内涵。他们认为简化后的汉字没有原本的美感,这本身就是对汉字的一种亵渎。

  第二点就是简体字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断裂,因为繁体字在我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大概春秋战国时候起,繁体字就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无论是古籍还是诗词书画,其上使用的都是繁体字。若是人们不认识繁体字,就不能很好理解这些古籍和诗词的含义。

  第三点则是繁体字比较适合我国的本土文化。这主要还要着眼于汉字的几次简化活动,第一次是从大篆变成小篆,第二次是从小篆变成隶书,第三次则是从繁体字变成简体字。

  前两次汉字的变化间隔时间过于遥远,其目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繁体字在我国长达上千年都没有被取代,这就说明繁体字的生命力极其旺盛。

  而后来对于繁体字的简化也显得过于草率,使得简体字的出现变得特别突兀。当然这些都是冯小刚和某些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二、易中天的“四字反击”

  上面的观点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是却并没有过多的可取之处。毕竟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这一切,都取决于简化后的汉字,能够让普通人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

  试想若是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依旧是繁体字,大家还能够轻轻松松的学习吗?

  对此,学者易中天也提出了相关的质疑,他甚至直接抛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广大网友纷纷炸锅。

  这个问题便是“乱鼌龟鬰会写吗?”,这四个字想必大家都未曾见过,除了那些专门研究汉语言文化的学者。

  网友们看到易中天的“反击”之后,纷纷感到庆幸,还好现在不用学习这么复杂的东西。

  三、为何反对恢复繁体字?

  其实上面四个字分别是“乱、灶、龟、郁”的繁体字,对比这两组字就会发现,简化之后的繁体字很简单,更便于书写和记忆。

  由此看来恢复繁体字有很大的弊端,不仅仅书写起来很困难,要记住这些汉字则更为困难。这会很大程度上加大人们学习的难度。

  若是最基础的学习便如此困难,想必会有更多人放弃学习,毕竟这头“拦路虎”过于强大。

  其实冯小刚主张不忘记繁体字时间好事情,毕竟这是历史上使用上千年的汉字。但是若是将繁体字和传统文化画上等号,则显得过于小题大作。

  结语

  笔者认为,这样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门的人去做,现如今有很多研究古文字的学者,他们会将这件事情做得很好。

  若是将这个任务放在普通人身上,这无疑会是一场“灾难”。能够认识繁体字是好事,但是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来这件事情。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恢复,繁体字,才能,传统文化,冯小刚,发出,建议,易中天,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