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阅网→最有价值的门户网站
 
 
 
天阅网logo
  天阅网 > 文化 > 正文
   
 
中国真正的文化贵族,出自江西
 
http://www.tianyueo.com  发布时间:2021-06-11 21:59  来源:腾讯新闻
 
 

  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江州义门陈氏奉旨分庄。陈旺的十世孙进士陈魁,“挈眷九十七人,自江州徙汀州,为入闽之始迁祖”。

  陈魁有五个儿子:陈崑、陈崙、陈嵩、陈岳、陈峰。兄弟五人一同生活在福建宁化石壁寨葛藤坳陈德村,“传十一世,乃复由闽播迁,散处粤东、江右、楚南诸郡县”。

  陈峰的第十二世孙陈中兴生有十八个男孩,第十一郎字扶桑。

  陈扶桑(后裔尊称其为“十一郎公”)再次发挥了先辈择善而居的秉性,从福建宁化迁往广东潮州,又由潮州迁至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中都林坊,后来他被尊为杭邑一世祖。

  陈扶桑的第十六世孙有一个叫陈文光的,陈公元正是陈文光的第二个儿子。1730年即清雍正八年,陈公元由福建上杭迁入江西义宁州安乡(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

  这次迁移,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为竹塅陈氏的始迁祖。

  竹塅陈氏又称“义宁陈氏”,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大族。我们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然彪炳《辞海》为名人世家者,仅江西修水(古称义宁)义宁陈氏陈宝箴一族。

  国学大师吴宓曾撰文称赞义宁陈氏:“一家三世,为中国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所谓文化贵族。”

  一家三世,陈门五杰

  自上杭迁至义宁以来,陈氏经棚民之家、耕读之家和官宦之家近两百年的文化积蓄,走过了家族史上的辉煌历程,更培育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五位杰出人物,后世誉之“陈氏五杰”、“陈门五杰”

修水的“陈氏五杰”广场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诗代表人物陈三立、着名画家陈衡恪(陈师曾)、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在修水的“陈氏五杰”广场,这一家四代五人的介绍矗立着。

  而在广纳中华文化之精粹的新编《辞海》中,陈门五杰的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祖孙4人,更是同时享受到了“分立条目”的待遇。

  陈宝箴(1831-1900):晚清湖南新政的领军人物,湖南巡抚;

  陈三立(1853-1937):陈宝箴之子,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诗人;

  陈衡恪(1876-1923):又名陈师曾陈三立之子,诗书篆刻俱佳;

  陈寅恪(1890-1969):陈三立之子,清华国学院着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陈封怀(1900-1993):陈衡恪之子,“中国植物园之父”。

  祖孙四代,一脉相承,他们谱写了一段声名显赫的家族历史,以他们为代表的义宁陈氏四代五杰的百年传奇,烛照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命运的缩影……

  陈宝箴 —只为万世开太平

陈宝箴

  1792年,陈公元率长子陈克绳来到宁州镇竹塅村,建造陈家大屋,取名“凤竹堂”。1798年嘉庆三年,陈宝箴父亲陈伟琳出生。1831年,道光十一年,陈宝箴出生。

  1851年咸丰元年,陈宝箴考中举人。是年,社会动荡,太平军兴,陈伟琳为义宁州申办团练,并在儿子树年、宝箴的竭力相助下,操办义宁州团练,抵御太平军。

  从咸丰三年到六年,义宁州团练配合清军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两次克复州城。

陈宝箴与子孙合影

  1852年陈宝箴出仕,早年参加湘军,随席宝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至知府。其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曾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

  1895年任湖南巡抚时,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作新政。先后设立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刊行《湘学报》、《湘报》,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

  1895年5月,奏请力行新政,并提出兴事、练兵、筹款三策以挽救危亡。7月,保荐杨税、刘光第残余新政。陈宝箴为政期间,除大力推行新政、励精图治为国为民办事外,其惩贪倡廉亦难得可贵。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骨干陈宝箴遭到惩处: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后陈宝箴被赐自缢,他死前心若寒冰地留下遗嘱:“陈氏后代当做到六字,不治产,不问政。”

  因此,陈宝箴之后,陈家再也没有涉足宦海。

  不为一己谋私利,但为万世开太平。陈宝箴的民族大义精神,深深影响了儿子陈三立。

  陈三立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陈三立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修水人,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葆廉并称“维新四公子”,在诗赋方面造诣甚高,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1889年,陈三立中进士,同父亲陈宝箴一起在朝为官,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疾唿。

  变法失败后甚少插手政治,自谓“神州袖手人”(其有诗“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所作诗也表现其政治态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得知日寇攻占沈阳的消息后,激愤得彻夜不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寇侵占上海闸北,他亦忧心忡忡,一天深夜,竟在梦中大唿“杀日本人”!

  1932年9月,陈三立在庐山松门别墅过八十大寿,门生故旧毕至,陈寅恪兄弟均往祝寿。正在牯岭避暑的蒋介石闻讯派人持寿金来贺,却被陈三立严拒。

陈三立书法

  1934年,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他表示:“我决不逃难!”当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

散原先生像,齐白石作

  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唿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于1937年农历八月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衡恪 —天才早逝朽者不朽

陈师曾

  陈衡恪,又名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着名诗人陈三立(陈散原)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

  他是中国近代着名诗人、学者、美术家和书法篆刻家,也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行者。

  1876年3月2日,陈衡恪出生在祖父陈宝箴的湖南辰沅永靖道官署中(今湘西凤凰县)。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和陈三立同被革职,回到家乡江西,筑室西山下,这一年陈衡恪遵长辈之命,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

  当时鲁迅也在该校,陈衡恪遂与之结识。两年后他们一道东渡日本,归国后又曾一同在教育部任职,成为亲密的朋友。

  1909年陈衡恪从日本学成归国,被聘为江西省教育司长。在日留学期间,陈衡恪与肄业于美术学校的李叔同(弘一法师)相交甚密,二人对诗词、中外绘画、书法、金石篆刻皆极喜爱,终成莫逆之交。

  齐白石正是在他力劝和帮助下“衰年变法”,后齐白石心存感激地说:“那时我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

  但就是这样一位绘画天才,却英年早逝,他去世时,吴昌硕挽曰:“朽者不朽”

  梁启超曾言:“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此损失,乃为无可补偿之精神”

  陈寅恪 —百年难见的人物

陈寅恪

  “陈门五杰”享誉中华,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陈寅恪

  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两代人的文学积淀,得长兄陈衡恪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陈寅恪厚积薄发,成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我国着名古典研究专家傅斯年这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题画诗行草横卷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四位导师,前三位学者无一不是文坛翘楚: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

  戊戌变法核心人物、着述等身的梁启超;才学过人、着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而最后一位让人大跌眼镜,无学位,无着作、无文凭的陈寅恪

  众人不禁议论纷纷:“他教得了我们吗?”梁启超笑笑,一语惊诧旁人:“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终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没多久,他就成了轰动清华的人物。

  陈先生讲历史,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就连文字出处都说的一字不差!

  陈寅恪有一套着名的讲课规定:“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我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后来凡是陈寅恪的课,皆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也来听他的课: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无阻、堂堂必到;每当陈寅恪讲思想史,在教室的角落里总能看到哲学专家冯友兰的身影。

晚年陈寅恪

  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可以向陈寅恪请教,而且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

庐山-陈寅恪墓

  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又因陈寅恪身出名门而学识过人,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与妻子女儿

  陈封怀 —百年难见的人物

陈封怀

  着名植物学家陈封怀,是陈师曾(陈衡恪)的次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侄子,陈氏家族第四代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

  陈封怀在金陵大学就读农科时,就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的中国虽有新建的植物园,却没有一座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供植物研究的植物园。

  当时,植物学家胡先骕决心要办像样的植物园,陈封怀当即参与寻觅植物园园址,后决定在庐山建立森林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

  植物园创办初期,年轻的陈封怀骑着一匹小毛驴,连续几年,无论刮风下雨、冰雪严寒,足迹踏遍了庐山的每一条沟谷、每一片山坡,对庐山上的各种植物了如指掌。

  不久,陈封怀又考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学院,专攻园艺学和报春花分类学。两年后,他谢绝了英国导师的盛情挽留,毅然返回了庐山。

  他对自己的导师说:“报春花的故乡在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回来的时候,他舍弃了自己所有的行李,却带回了六百多种植物标本。

  陈封怀去世后,安葬在植物园内一个僻静山角,彻底与植物园融为一体。正是因为有一批像陈封怀一样骨头硬、嵴梁挺的科学家,才让庐山植物园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得以保存并发展壮大。

  短短几十年间,义宁陈氏衍生出“陈门五杰”这样的人物,更是一种美好家风的传承。“陈门五杰”,他们辉煌的成就犹如一座巍峨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东方民族之林!

  除了陈衡恪、陈寅恪之外,陈三立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是足以傲世家风。其中陈隆恪擅诗文,陈方恪是才子,陈登恪是外国文学家。

  这就是义宁陈氏,一个不同寻常的家族,它出自于江西,它的故事被不断津津乐道。

  从陈宝箴,到陈三立,到陈衡恪、陈寅恪,再到陈封怀,每一个人,都足以突破家族的界限,上升为中国人的精神榜样。

  清风亮节,铮铮铁骨,一个国家,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

  致敬,义宁陈氏家族!

 
 
 
责任编辑:
余仁俊
更多
 
 
 
天阅网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词汇:
 
 
中国,真正,文化,贵族,出自,江西,北宋,仁宗,嘉祐,七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阅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中国文化,世界历史330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甘肃非遗:赋彩文化强国 赋能乡村振兴
 
     
 
 
 
 
 
     
 
 
  最新推荐
  图文资讯

 

 

 

天阅网-上天阅网,行微公益,知天下事!天阅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