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本溪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篇章。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地域等诸多因素所限,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本溪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解放后,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及对城市、对人的涵养作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因势利导,深耕厚培,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填补了一项又一项文化空白,终至硕果累累,满园芳菲。
”
文化精品异彩纷呈
1948年10月,本溪解放。此时的山城文化一片荒芜,鲜有名家,更乏佳作。然而,“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本溪这座共和国的工业重镇百废俱兴、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学也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79年,熙高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开创了我市作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的先河;此后,张正隆的报告文学享誉全国,以王重旭、刘兴雨等为代表的“本溪杂文现象”引起文坛广泛关注,张捷、冯金彦、七人合唱团的诗歌创作在省内外产生较强的影响力;近几年来,作家鬼金异军突起,三次获得辽宁文学奖,斩获上海文学奖、西部文学奖、山东文学奖并出席全国青创会,大量小说在《十月》等全国有影响力刊物发表,作品多次入选《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成为本溪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本溪美术源远流长,早在1955年,吴瑞珍作品就曾在全国美展获奖,但在我国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却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以着名画家冯大中为首的本溪画家群以黑马之姿频频出现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用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昭示着本溪美术的崛起,因此被誉为“本溪美术现象”,从而开启了本溪美术的新里程,成为我市精品文化的旗帜。优秀的艺术家和优良的传统为人才培养及本溪美术长久发展夯实了基础,此后数十年来,历届全国美展皆有我市画家作品入选。不仅邢世靖等中坚力量成就卓越,以赵岩为代表的青年画家群体也成绩不俗,屡有作品入选各级展赛,表现出本溪美术后劲十足。
解放初期,文艺精品乏善可陈,为了尽快改变现状,市委、市政府大量引进优秀艺术人才,京剧团、评剧团、话剧团、曲艺团、歌舞团相继成立,专业艺术院团的组建及毕谷云、夏青等艺术名家的加入,令本溪文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精品剧目创作成绩斐然,话剧《红心虎胆》曾走进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铁的红旗》等剧目在全国巡演;一大批优秀演员迅速成长,我国着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田连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七十余年来,几个专业艺术团虽几经整合改制,却一直佳作不断,屡次凭借紧扣时代主题,贴近百姓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创作品在国家、省级艺术节(赛)上获奖,是我市精品文艺创作的亮点。
还有书法、摄影等等,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每一个艺术门类在我市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而本溪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日渐葱茏。
群众文化繁花似锦
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1931年的抗日救亡文化,1946年至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的翻身文化,为山城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不同的文化印记。
解放后,本溪文化迎来空前繁荣的新时代,群众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1949年,我市第一个文化馆成立,此后的七十余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基层文化辅导工作,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为本溪文化发展培育沃土。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更是把群众文化作为为百姓谋福祉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我市群众文化发展,成效卓着。
2012年,我市举办了首届群众文化节,自此,一年一度的群众文化节成为我市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群众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每届艺术节都会推出数十场大型文艺专场演出、精品赛展及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惠民活动等,充分展现了本溪人民对艺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我市群众文化多样化、精品化快速发展的趋势。
2016年底,我市群众文化“双进双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通过文化部验收,这是对我市大力推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创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构建文化惠民服务体系的肯定。“双进双建”即“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文化进社区,建设新本溪”,入选2013年-2015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累计动员近千家单位,协调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调动各级宣传文化艺术人员和社会文化志愿者4000多人次,深入基层开展辅导培训活动,培育出本溪交响乐团、赵铁范文化大院等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型群体,在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同时,大力扶持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民间艺术在新舞台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整合各方面资源,鼓励特色文化走产业化道路,形成了具有本溪风格、本溪特色的农民文化产业。
此外,还有54个群众文化项目被命名为辽宁省“七个一百”基层群众文化项目;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节目展演、辽宁省“群星奖”、辽宁省少数民族调演、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等国家、省级赛展活动中,喜获金银铜等74项大奖……目前,我市有群众文化队伍近千支、十万余人。
公共文化服务日臻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基石。本溪第一座图书馆始建于1910年,却在短短五年间因经费短缺无法维持。解放后,我市大力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相继建成,一直到1980年市博物馆正式成立,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置换、盘活存量等方式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9个、剧场5个。同时,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08个、800平以上标准化村级文化广场173个,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主体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七十年,本溪市委、市政府及我市各级文化部门殚精竭虑,以文化人,以文培元,浓墨重彩地绘制出“本溪文化”绚丽多姿的璀璨画卷。